凤凰湟盘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风暴分类目录网的编辑 人员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31
  • 快审网站:10
  • 待审网站:0
  • 文章:2586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发布日期:2021-06-13 19:27:02 浏览:

摘要

从现代世界体系(沃勒斯坦)的角度看,当今主流经济快速发展理论很可能将全球经济格局主流经济学作为跨国资本主导中心的边缘金字塔结构解释为人人都能公平进入、处处存在公平竞争的全球市场 中国长期困扰的三农问题在这里扎下了根。 在一个中心——边缘金字塔体系中,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被赋予位于中心以外的边缘,同时为经济发达的中心区做出贡献的身份; 这是一个历史困境。 简单地转用市场竞争/垄断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准确解释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深刻悖论,也将误读中国的三农困境。 本文的第一个观点是,我国以三农问题为中心的边缘金字塔结构扩张的必然结果——以农村经济更彻底市场化为重点的农村快速发展政策,要更好地思考中国三农问题,解放思想,迷信市场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21世纪的今天,资本带动的经济全球化似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并趋于完成。 市场化被推崇为现代经济唯一有效的消除它的模式它决定了地球上更多人口的命运 但是,中国出现了持续的三农问题,本身是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带来的结果,通过进一步的全球化和更彻底的市场化来缓解似乎并不容易。 本文试图运用沃勒斯坦( 1998 )的现代世界体系范式(1),对我国三农问题提出新的解体框架。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一、现代世界体系、中心和边缘

现代世界体系代表着20世纪74年代出现的国际学术界批判资本主义的学术潮流,以英语原文首次出版的1974年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为代表,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 它把世界资本主义时代的起点追溯到500年前在欧洲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同时把这段历史解释为世界体系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认为它从一开始就作为世界体系出现了。 (沃勒斯坦1998,第一卷,p5,以下同本)。 从这个人系中支配性的中心和处于依存地位的周边端部的中心部和周边部相互作用,作为世界整体一体化的系统存在的立场来看,资本主义绝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现象。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更准确地说,是由中心部、半边缘部、边缘部三个构成要素连接而成的整体金字塔结构,各个区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经济作用,原则上,中心部利用边缘部提供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造和装饰品的贵金属)和廉价的劳动力 周边区除了为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除外)外,还提供营销市场。 半边缘区域相对于中心区域部分地起到边缘区域的作用,部分地起到边缘区域的中心区域的作用,两者之间。 沃勒斯坦还认为,如果缺少三个角色之一,就不存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沃勒斯坦,1998,第一卷p5 )。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如果将这三个地区的整体结构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分工联系起来,这三种不同的经济作用将在世界范围内不同‘ 是由劳动分工决定的。 十六、十七世纪而言,边界区是奴隶制和‘ 封建制,中心区为雇佣劳动和自我雇佣,半边缘区为分割制(同上)。 今天的情况略有变化,资本主导的市场机制已经发展到了边疆,至少在表面上或者形式上,劳动市场和雇佣制度已经普遍化,封建制和奴隶制似乎表面上已经消失了。 虽然实质上还部分存在。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这个人系的真正中心是霸权。 作为霸权发挥作用所需的物质基础,在生产、交换、金融业三方面比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更有效率,同时具有这三个特点,只有在出现在同一个国家时才能形成霸权。 400年来历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国家,为荷兰、英国、美国。 历史上,霸权地位相对较短,霸权一旦形成,就会开始衰退,从而使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同上,p38 ) )。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边缘是这个世界系统中不可能没有的构成要素。 边缘是谁? 欧美以外的广阔国家和地区。 在边缘之外,有一片暂时未被纳入此人系的野蛮未开地带。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始终将经济剩余和财富从周边转移到中心。 因为这个世界体系是不平等的体系。 在这个人系中,处于同一个体系的各国都在追求同一个市场机制,但在中心,系统发挥作用的结果是资本、财富的积累、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端部,会发生经济和政治的不发达这一悖论。 只要周边国家自动或被动地纳入这个世界体系,无论做出什么努力,这种经济落后和政治不发达,都会作为融合的结果反复产生。 这400年来,无论是中心和霸权所在地,还是一国边缘和半边天区域内的相对位置,两者都发生了缓慢的变化,但这个中心——边缘的结构至今没有改变,也许永远不会改变。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可以对上述评价再次进行推论。 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的最终完成是边缘区的完全无产阶级化[2]。 同时,最终冻结该中心-边缘模型。 边缘区想加入真正的中心,至少至今没有成功的先例。 中心永远只有一个。 在一个中心的全球体系中,日本和欧洲国家处于半边缘地位。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数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推进全球化近百年来,这个人系的中心霸权经历了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的历史性转折。

二、中国三农问题和世界体系的细分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与我国农业有关系吗? 我国三农问题是这个现代世界体系框架中的问题吗? 我国已有学者这样提出问题,同时进行讨论(如李培林,2007 ) (3)。 虽然本文也这样定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很多研究者似乎还没有这样看,至少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可以表明这一点。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长期困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是这个中心~边疆世界体系的具体表现。 相对于工业部门和城市,农业不是边疆,农村不是边疆吗? 从国内来看是这样,但从世界来看更是如此。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不久前( 2009年10月)来到中国时,也只经营着美国4%的人口农业),但他表示,中国几乎60%的人口经营农业,1亿5千万以上的人每天靠1美元生活。 他们需要从农业转向工业,他们非常需要这样做。 4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但是布莱尔先生说话的时候,好像忘记了他以前看到的情景。 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像洪水一样涌进英国。

事实上,30年前进行大规模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很快融入了世界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快速发展,而且沃定义的现代世界体系也很大程度上被纳入其中。 细分一下沃勒斯坦的中心~边缘模式,用中心的半端区·边缘区这个框架,来详细看看当今中国经济中,以及产生的两个深刻的优势,即高度外向型和巨大的东、西差异,就是这一个中心(美国)的支柱。 很容易看到,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极高的东南沿海各省市,相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发挥了半边区的作用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半边缘区的身份是双重的。 在中心区发挥边缘区的作用,在真正的边缘区部分发挥中心区的作用。 这正是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代工业与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关系的本质。 前者吸收后者的资源人才和资金,保存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并且使后者停留在不发达状态,就像中心面向边远地区一样。 目前讨论的许多国内产业向西倾斜转移,不过是半边缘区的扩大,作为真正问题的三农困境,很难通过代工业的倾斜转移来应对。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可以说是矗立在悬崖边上的边缘。 例如,为什么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怎么也涨不上来? 这不是由人力廉价充裕地供应这种地方优势决定的,而是由世界体系和全球劳动分工决定的。 如果我国东部的工业部门提高工人(包括农民工)的工资和待遇,来自哪500家公司的订单会移动到更边远的地方,去工资低的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大陆。 什么地方现在比我们更边缘?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建立在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区域(我们称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边缘区域)承担着特定的经济作用,由于迅速发展不同的阶级结构,即使采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法, (沃勒斯坦,p5) )。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中国农业在国内经济结构中,既是工业化的半边缘区边缘,也是世界经济结构中更是边缘区边缘。 第三世界各国的农业部门中,包括被跨国生物技术巨头掌握,为了生产转基因农作物(例如大豆)而流向世界市场和中国的拉丁美洲国家,都是边缘。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三、全球农业结构调整

世界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推进了半个多世纪,到上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明确的国际分工。 推动这一进程的是世界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中心,支持这些行动的最新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很早就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根据国际市场诉求配置国内资源,生产咖啡、香蕉、可可、棉花等按照比较特点要求可出口的经济作物,并不是基于本国对粮食的诉求组织生产的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全球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如何? 以非洲为例,非洲国家食物自给的总水平越来越低,但非洲生产的出口作物价格一直不坚挺,非洲饥饿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发生粮食危机。 特别是近两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撒哈拉饥饿人口的比例达到了32%。 今天,世界67亿人中,有六分之一,即10亿多人在挨饿,还有更多的人参加。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世界粮食价格危机发生时,那些根据比较特点安排农业生产的国家,往往没有自救能力,只能等待国际救援。 应该负责的国际机构,例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按照投资农业和通过筹资购买救济粮这两个构想行动的。 但是,从现代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两只脚无论走得多好,都无法应对非洲的饥饿。 因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正在破坏哪个国家的农业基础。 国际投资进来的,是调整后的生产结构,投资的结果不是处理当地人的饥饿问题,而是为国际市场生产越来越多出口产品的救济粮总是来得越来越晚,很多人都等不及了。 改为哪个方向? 是继续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吗? 做那样的事情不能处理问题的可能性很高。 所以要走的路是回到粮食基本自给这条老路,回到基本农产品以自给为中心的大体上。 否则,哪个国家的人民将永远挨饿或等待救济:这种观点比较不符合特征理论,但却是永恒的真理,甚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后也是这样认为的。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克林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2008年10月23日粮食日大会后的研讨会上说了以下话。 “虽然全球大米、小麦、玉米市场始终存在,但农业应该回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政策。 我们认为出手时许多国家可以不提高养活自己的能力就开发它们,把粮食看成和彩色电视机一样的商品是不理智的疯狂[5]。 这个故事脱离了主流,所以很多人不想听。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他还说,国际社会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借口,我确信,在避免日益严重的饥饿问题的同时,从长远来看,只有在农业上追求自给自足,才能真正改善全球饥饿,延缓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他又说了。 “我们都鼓励了什么? 包括我自己在内,当总统的时候鼓励了什么? 他们敦促许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政府‘ 调整结构就是放弃对肥料的补贴,放弃种子改良和其他农业投入,哪个国家不这样做就不能赢得美欧的援助? 于是,非洲的食物自给水平下降,食物进口上升。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许多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沿着市场经济、比较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一年比一年走向彻底的国际分工,而不是为本国人民生产必要的粮食。 每个国家都有三农问题。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且比中国还严重。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四、中国农业不在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

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中国位于周缘部,中国不能像中心部那样农业,位于周缘部的其他国家也不能像中心部那样农业。 除了资源存量上的巨大差异外,更大的差异是美国(和欧洲)的农业不是边缘产业。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放弃了服装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美国部分放弃了钢铁业和汽车,但对农业进行了天文学上的财政补贴。 在农业这样的产业中,在世界范围内,根据比较的特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神话。 现在,反季节,各大洲特色食品供应层出不穷,而农业产业结构彻底调整的国家,却付出了饥饿、被控制、无法迅速发展的代价。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联合国粮食组织在《2009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67亿人口中有1/6面临饥饿威胁,这些饥饿人口大部分来自快速发展中国家。 其中,亚太地区饥饿人口约6.42亿人最多,亚洲总人口41亿。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饥饿人口约5300万人(该地区人口约4亿); 撒哈拉以南非洲饥饿人口约2亿4200万人,近东和北非饥饿人口约4200万人(非洲总人口10亿); 撒哈拉以南非洲饥饿人口的比例最高,约为32%。 盲目地或被迫遵循比较特征理论而放弃粮食自给自足的大致第三世界各国,正面临着逐渐逼近的灾难性后果。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全球市场的结果通过大豆、棉花、水稻等主要粮食在中国出现。 加入世贸组织不到十年,中国种植5000年的大豆基本上失败了。 转基因的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涌向中国,打碎了中国的大豆。 从美国引进、后改造的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全境得到宣传,只显示了短短几年的有效期,此后不久目标害虫表现出抗药性,二次害虫增加,用药量增加,棉花产量、质量、衣分率下降,在我国主力出口部门 现在的处理方案只有一个。 进口数百万吨美国棉花。 此外,转基因水稻也在大力推广,准备上市。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如果利用沃氏现代世界体系的解体框架,用历史知识解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大豆市场变迁,解体转基因技术的进入和推广,就会发现这些不过是历史的延续,也是逻辑的事实。 中心对边缘区的关系是主导控制型的关系,边缘地带参加这个人系是一个嵌入的过程。 建立这种主导被主导关系的过程不是自然的自由市场的过程。 相反,市场开拓是一种战术行动,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不仅是商业销售,农业开发也是如此。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我国农业上发生的事件,是历史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数百年的持续延伸,数百年前,拉丁美洲的农业也是这样一步步纳入世界体系的。 我们应该对命运的第三世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变迁有越来越多的关怀,我们可以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理论本来应该建立在这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相反,不采用历史事实作为理论的小脚注。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我国要学习欧美的农业模式30年,有得不到的,也有得不到的,但现在看来,我们知道欧美的农业模式不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应该深入追求市场的反面,不应该追逐美国和欧洲的农业模式。 我们不能放任国际大粮食商通向国内市场,并与国际市场直接联系。 这种联系将最快地将国际市场上的食物价格波动引入国内。 我们需要的是比较有效的防波堤。 另外,不应该按照国际比较的特点完全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不应该在国际市场上完全配置我们的资源,不能把我国的农业变成不完全的部门。 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为了永远不能放弃的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也不允许世界市场畅通中国的农业部门。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全球化将成为一个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的包容性进程,能够应对更大的变化。 在这些方面,也存在于较大的政策调整的空之间。 [6]确实,全球化即市场的扩大带来了许多快速的发展,带来了商业性开发、产业链和物流、龙头公司、就业、收入的提高等诸多变革。 这些都是受欢迎的变化; 但是,如果讨论让更多人受益,就要看受益期有多长,是否可持续。例如,抗虫转基因棉花的优势在中国只持续了5年左右的中国出口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在10年内将在产地美国、 在巴西等地产生了超级杂草,此外,转基因棉花种植出现问题后,很快就会影响棉纺织业和服装业等,要看下游产业的全部成本有多大。 农业政策调整的空之间确实很大,但从现代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这空之间不是更彻底的市场化,不是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是另一种方法。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像霸权中心(美国的农业部门)那样参加全球市场体系,同时期待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对我国偏远边境地区的农业和农民来说,只是奢侈而已。 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政策调整方向,必须改变农业所处的边缘状态,对市场化和全球化加以保存,在参与中既要防御又要进攻,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 我们不用的,是这个金字塔体系中彻底无产阶级化的结局。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五、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范式[/s2/]

新农村建设是非常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用现代世界体系这个范式来解释,这个政策是比较正面的应对三农困境的措施,是造福农民和农业的途径,其中的道路是逆向市场化方向的推进。 具体来说,就是不能过度运用市场机制,不能轻易向农村引入只追求利润的外部资本,农民会被更小的部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束缚。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可以走粮食和食物基本自给和自主的老路,而且可以走。 可以联合经营小规模、多元化的家庭农业,可以搞好,一个国家内的地区农产品交易也一样可以,可以搞好。 这依赖于高瞻远瞩的正确路线和高超的政策艺术,也需要有对抗宿命的决心。 在对抗世界体系边缘命运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农民仍像大海上的普通家庭农户,但也应该将其视为现代经济中的生存力。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无论中国城市化进程如何,也无法根除他们,今天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将长期继续当农民。 我们应该假设,在可见的将来,例如20年后、2030年或更久,即使城市化顺利进行,4亿农村生活人口按计划进入城市,刘易斯转折点也不会来到我国。 这不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增加,而且是一元模式只出现在中心国(美国)和少数半边缘地带(欧洲)的历史现象。 劳动力价格是否足够便宜,在这里不是决定性因素。 从2009年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规模来看,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生产已经满足了世界市场对常规商品的大部分诉求()已经有了更边缘的快速发展的中国很多穷人因此失业)。 今后可能没有必要增加更多人手来代替工业。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走势不明的时候。 这是因为,即使在非常乐观的城市化预期之下,也必须考虑到城市化无法如预期实现的情况,为农村政策建立长期备案,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有效性和合情合理的理由。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分散汪洋大海这样的小农经济,一直很头疼,但农村改革以后不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农民又回到了那片大海。 1985年以来,20多年来我们总是在思考下一次改革,感觉站在十字路口。 改变制度很容易,改变社会很难[7]。 如何团结、组织仍然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农民,如何改变社会,将小农经济的大海变为有活力的现代经济部门,是时代的挑战。 我们确实站在十字路口。

“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件,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模式。 将身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框架中遥远地方的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带入自主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境地,不是持续三年五年,而是持续三十年五十年,这才是真正的制度创新。

为了更好地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首先必须破除市场迷信。

[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阿瑞吉: 2009-6,《亚当·史密斯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3]李培林:全球化与新三农问题,《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p22-23。

[4]托尼·布莱尔:参见中国的新文化革命,21ccom/newsinfo.asp? id=3473&; cid = 10342300,2009-11-1,-1-31查询。

原文: itiscrazyforustothinkwecandevelopalotofthesecountrieswhereiworkwithoutincreasingtheircapacitytofeedthemselvesandtreaaarea

[6]张晓山:《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p4。

[7]韩毘海:《500年来谁写了历史》,九州出版社,2009-12,p8。

本文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11上

本文:《“顾秀林: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

免责声明:凤凰湟盘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