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湟盘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风暴分类目录网的编辑 人员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31
  • 快审网站:10
  • 待审网站:0
  • 文章:2586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发布日期:2021-06-13 06:39:01 浏览:

食物主权是

学术界对于在大陆学习日韩台农会,不太质疑市场经济本身,认为邓小平改革以来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搬出了日韩台农会组织的框架,这可能是目前正在进行乡村建设研究的主流。 但是,农村整体的快速发展问题应该放在东亚资本主义整体的模式上,其快速发展、起伏、衰退应该用东亚资本主义整体的模式来说明。 在主流乡建研究中,没有发现农会与生产关系、阶级与政治问题等的联系,而是将农会组织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剥离出来,将其作为可用技术的参考。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台湾农村作家吴音宁通过整理大量农村文学作品,再现了百年来政治经济变迁背景下的台湾农业、农村、农民形象。 台湾农村和农民始终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被剥夺,终于被轻视了很久。 本文将摆脱台湾农村美丽与温柔的现有印象,进一步探讨造成这一惨案的原因以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正文

本文是食物主权亚洲农政的读书会讨论记录。 本文主要讲吴音宁《江湖在哪里? 整理《台湾农业注意事项》一书的复印件,这次读书会的其他阅读资料见文末注释5。

吴音宁( 1972~) )台湾彰化县溪州乡出身,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曾担任《台湾日报》、行政院文建会“文化窗口”、彰化县溪州乡公所主任秘书,积极参加社会运动。 获得彰化县磺溪文学奖、法律文学创作奖第一奖、时报文学奖人间新人奖。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2001年进入墨西哥查巴达民族解放军( ezln,Ejercitozapatistadeliberacionnacional,英译为Zapatistanationalliberationarmy )自治区访问,查巴达主教练霍伊。 《注意台湾农业》记录了战后50年台湾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困境。

战后,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在国民政府的主政治下,不两极分化,不形成共产主义温床,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明显地引导了两个关键点:能比较有效地抑制来自民间、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力量。 二是小农化和现代化的农民,可以成为未来工业部门扩大时的剩余劳动力来源。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战后台湾农业的出发点是基于以下现实。

一、据统计,1949年,拥有十甲以上的大地主,占全部台总户数的2.03%,掌握着全部台的36%的土地。 二战后,佃户关系极为不稳定,新增佃户、变更合同、撤佃户等情事大幅增加,佃户身心负担加重。 1

二、日本统治时代,为了贯彻工业日本,农业台湾,1904-1928年间,在全台各地设立了十几处育苗、培土、病虫害防治机构,培养了台湾本土的人才。 之后,国民政府全部整修成8个农业改良场,吸纳了这些人才。

三、日本政府为了比较有效地管理农业经济,将原本由台湾农民自发设立的农会和私营水深区私营的股份,在全台整治宣传,形成了农会和水利会两大组织,兴办了许多大型水利设施。

第四,尽管有这样的基础,台湾的佃农和小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不能吃白米,饥饿现象也在发生。 因为日本统治时代白米被日本本土和军需大量征用,国民政府时代支援国共内战,撤出了近200万的官、军,出口到外国汇款。 这个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好转。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这篇文章以上述认识为起点,讲述了台湾农村作家吴音宁《江湖在哪里? 台湾农业注意事项》(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 )中所示的台湾农业、农村、农民,可以从中窥见战后台湾的农政变迁是如何为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服务的。

在本书中,吴音宁整理了各时期农村背景的现实主义小说,将它所描绘的台湾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对照统计数字和报纸信息进行说明。 为此,台湾农村和农民经常受到政治压迫、经济剥夺,终于奄奄一息。 对于台湾农业的出路,作者没有提出确定的积极方向和建议,但指出目前为止所有的农业改革政策都不是本意,反而是相反的。 解体的主轴被放置在两个位置上。 一个是统治者如何看待/处置农业和农村,另一个是如何利用农村加快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一、土地改革后,农民有田地,但开始向反共和国民政府的非农人口提供各种各样的税金,粮食作业者只能以红薯为主食。 农会和水利会一方面逼迫农村现代化,导致农民负债,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操作中饱私囊,干部们成为农村中的离农人口,控制农村政治。 各时期的农业政策不仅救不了农业,而且为了讨好进一步逼迫农业商品化、脆弱化的美国,坚持开放农产品和农机市场,本土的农业技术、资产、市场总是受制于人。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第二,为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农民受到工农产品不平等的交换,大量出口农产品赚取外汇,但农民无法获利,农产品价格也受到严格控制。 农村荒芜,粮农尤为兴盛。 很多农村生活的人来城市打工,节约工资送回农村加强家庭,打工者把男性偷女性卖淫的工厂扩展到农村,进而把污染带到了农村。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1950年代:

白色恐怖、土地改革和强制性粮食出口

由于国民接受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将农村税收从货币租赁改为实物租赁,将米糖运往内战大陆,致使台湾粮食价格暴涨。 左派报纸《人民导报》大量报道了台湾南部饿死人、警农对抗的事迹。 这些可以说是1947年228事变的重要背景。 在该事件中,除了众所周知的武力镇压外,还大量诱杀到温和派的高级化,从3月24日开始,全台农村大清乡、农村抵抗势力受到压制,全台陷入恐怖之中。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东亚进入冷战格局。 在白色恐怖的枪声中,台湾完成了土地改革。 国民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以帮助自耕农(小农)为主,压制地主,促进佃农购买土地。 模仿美国的4小时教育,设立四健会(脑/心/手/身),教育年轻农民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组织、经营、林牧。 但是,农民的税收负担很大,除了田赋、水租赁外,还有囤积税、教育捐赠以及各种政治名目和突发情况下的税收。 造成了农村粮食短缺,必须大量用干芋头补充。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而且国民政府从农村挤出的粮食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要求城市生活的人们多吃大米援助小麦粉少吃大米,大量引进美国的小麦粉、大豆和大豆油、农机。 据农业委员会统计,1950年至1961年,每年公粮外销量约10万吨;1965年至1967年,由于政府推行粮食增产计划,稻米年产量达230多万吨,其间出口稻米数量大幅增加,1965年 2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农民在政策限制下,大量种植槐米,但农村食物价格受到严格控制,农民货币收入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物价上涨了8倍。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农民进城找工作,每年约6万人(当时总人口为800万人)。 这些人经常进城从事农产加工为原枓的工作,提供给美援工厂加工出口用。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1960年代:绿色革命、增产和债务

1954-1967年,台湾多品种指数和产量均达到最高峰,蔗糖和茶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首位( 1961 ) 在第一波绿色革命下,香蕉、鲫鱼、桔子、芦苇位居世界第二。 而且,从1961年开始,田赋不断增高。 加上肥料的谷物交换政策,化肥以超过日本市价50%的价格换成大米,肥料约占生产价格的45%。 虽然大量采用化肥,提高了产量,但台湾单一作物采用杀虫剂的数量居世界首位,农民中毒率不断上升。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为了获得农机,农民欠债很普遍。 1960年,台湾70%的农户负债累累,其中32.6%欠农会,43.46%欠高利贷。 农村公路大量铺设,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运输销售。

在水利方面,日本统治时代的农田水利会组织深圳水私有私营,所有农业用水都由水利会管理农民一年二期按地区征收水租赁,但不能保证水能够得到。 1960年房租上涨到每公顷4000元。 关于税赋,1966年农户年收入不足30000元,但税赋(各类税的合计)是非农户的4.45倍。 农民收入和非农民收入的比例也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约为75%左右,但从1968年到1986年,平均每年下降到68%。 (与日本的农民比率130%相比,台湾的农民收入比率只不过是日本农民的约一半。 3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1968年以后,台湾农产总量和耕作面积下跌,没有反转。

20世纪70年代:粮食进口和农民进入城市

1968年,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年出炉,确立了以出口为主导的台湾经济类型状态。 许多农村青壮的人口来到城市打工,城乡移民建立了自己的亚文化。 除了众多怀乡歌曲(孤女的愿望、妈妈也请保重等)四处传唱外,琼瑶浪漫小说中麻雀变凤凰、嫁入豪门等故事的情节也充满了现实中阶级难以翻身的投影。 因此,农村青壮人口流失严重,由于劳动力不足,出现了播田班、刈稻班,在全岛接受了工作。 这将使农青离农更快。 通常情况下,农户的年总收入约为1.45亩,为2500元,但支出需要2400元。 所有农户的土地平均1公顷( 15亩左右)。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1972年,蒋经国迎来行政院长,废除肥料谷物交换,取消田赋征收教育捐赠,允许在农村设立工业园区等,推行了一系列农业专业化生产、运输政策。 其中放宽农地抵押贷款本来旨在推进美国式的大农场,但效果不佳。 因为为了台湾的土地改革而获得土地才不过20年左右的农民们不想轻易放弃土地。 而且,政府每年用000万台币推动农产品出口,而用8亿美元购买美国农产品。 1979年,欧洲共同市场将进口配额交给中国大陆,农产出口市场进一步萎缩。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美国谷物的大量进口进一步恶化了农民的收入。 1986年至1986年间,从美国进口的大宗谷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等)每年平均约达400万吨( 1986年达到666万多吨),不仅影响国内稻米的产销,而且农民兼杂粮 公营公司台糖企业和大宗谷类进口商民营公司,搭便车兼营大养猪场和养鸡场,规模大,价格低,其生产远比普通农户副业养猪、养鸡有利,打击农户养猪、养鸡,甚至不能生存,养猪、养鸡 4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随着工业部门的成长,加上兼职青年将工资寄回农村,家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户身上。 1975年,台湾农户的家电拥有率为电视机6%、洗衣机9%、电话4%、冰箱40%。 农村青年难以结婚,难以转业,但一旦做了小生意,往往会被城里人骗,反而成为票据法的编辑对象(很多时候,单纯的机器会帮你背书支票,所以跳票就必须负责。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而且,大米收购手续越来越繁琐,但行政价格由农民承担,与农会勾结的民间收购商大幅降低收购价格为农民谋方便,以公告征收价格出售给农会赚取价差。 种植现金的农民按价格生产,往往相继种植同样昂贵的作物,结果价格下跌。 而且,从国外进口的水果,形成了高等文化的形象,黄春明的小说苹果的味道描绘了这一现象。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多年来的农村情节,成为农村出身作家创作主题的素材。 作者的父亲吴晟,或者王拓、王祯和等也有诙谐人口的作品。 但是,在1977年的乡土文学争论中,亲国民党文人控诉这些农村作家、左翼为家具台独、共产党等思想,许多人相继入狱。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绿色革命带来了产量,但是收益没有保证。 在重工商轻农业的社会氛围抬头的情况下,农民从粮食生产者变成了不谙世事的乡下人,失去了农民的生活目标。 1980年,农民自杀率在所有台各阶层排名第二。 这也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1980年代:更是失去了

粮食主权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台湾农会权力结构:离农从商的会员在身份认定上也是自耕农,因此拥有农会会员的资格。 由于其经济特点,农会的运营也很强。 控制农会选举和总干事的人选,通过总干事控制收购、运输、加工、仓库、信用(最重要)。 水利会大同小异。 至今为止很多在中国大陆关心农业迅速发展的人,对台湾农会的作用表示了肯定的看法,希望效仿。 但是,对照实际的动作,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丽。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为了拯救农村的荒芜,1981年李登辉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提出建设八万农业大军,向精致的农业方向前进,但实际上没有形成,受训者多为农村政商后代的子弟,他们在农产运输方面持续获得较高的利益。

1983年,政府以大米生产过剩为理由,指导米农转产,即使被迫休耕也不种水稻。 当时所有农户的年收入为24.8万元,1990年为38.8万元,占非农人口收入的60%。 水稻种植面积为1976-1990,从78万公顷下降到45万公顷。 同年,台湾与美国签订《中美食大米及谷物贸易协定》,台湾大米只能销往国民收入人均795美元以下的国家,出口又受到打击。 1984年,麦当劳上台,标志着台湾粮食主权的弱化。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农民阶级翻身的道路,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正式考试成为警察、公务员、教师。 当时,所有警察的70%来自彰云嘉屏的4个农业县,这4个县也是黑道最多的出身县。

工业化后的水质污染随着工厂进入农村而越来越严重。 1984年,全部36条主要河流、28条被污染。 从1988年到2006年,被污染的土地从3公顷上升到183公顷。 《人类杂志》记录了许多农村被工业污染的例子。

由于这些困境,以及1988年初蒋经国的死亡,权威体制松散,终于在1988年316、426、520连续爆发了三次农民、农权事件。

在这三次运动之前,出现了自主的农民组织。 起初,受政府坚持放宽美日进口水果的刺激,1987年,台中县果农胡寿钟在民进党竞选演讲中向听众发放传单,指出为了平衡中美之间的贸易,台湾成为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市场,台湾农民成为贸易平衡的代罪羔羊。 醒醒! 农民们! 团结就是力量! 这一点得到民进党立委徐荣叔的助理林丰喜的观察,并邀请他到舞台上发表了演讲。 日后,胡寿钟又求助于台大法律系王昌敏,成立了东势区果农自力救济委员会,随后扩大为山城区农民权益促进会。 此后,全台各地也出现了各种自发的农权组织,并在1988年的三波大型运动中进行了合作。 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加之各种意见不合,日后分裂成以稻农为中心的台湾农权大会和以果农为中心的台湾农民联盟。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316事件的时候,各地的农产品团体的联合宣言中,强烈批判了迅速的工业化、美帝的农产品倾销。 426事件时强调政府向农民借钱,以1986年为例,全台农民429万人( 22岁),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只有0.71%,对退伍军人有47.93%之间的差距。 520事件的原因是,李登辉总统就任(蒋经国任内死亡,由副总统李登辉接任),全国的农权团体发生了大规模抗议,数千名农民从全台各地集结到台北。 需求有全面农保、全面赡养保、肥料/农地自由买卖、增加大米保价和收购面积、废除农会总干事的选定、废除农地水利会会长的选定、设立农业部等7个要求。 政府进行了强力镇压,造成多人受伤,共计130多人被逮捕,被拘留的人数达到396人。 之后,民进党将那场冲突简化为大陆人统治集团欺负台湾人。 但是,李登辉以后,即使本省人执政,农政问题也持续衰退,污染也持续扩大。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讨论部分

问:你如何评价台湾农会性质的好坏?

(实际上,日韩台的农业组织都是从日本殖民时代开始建立的。 当然,传入日本本土的农业组织更保守,由大地主掌握。 相比之下,韩台主要是以小地主为中心建立的农会。 冷战时期,美国的干涉和支援,在日本早已被抛弃了大地主建立的农会组织,重新组成了以小农为中心的组织。 所以,首先,农会是以自耕农为前提建立的组织。 第二,农会以农业为主,延长开展农产品运输等相关形式的经济、社会、福利等活动。 第三,农会发放农业无担保贷款,这对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但是,在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人口的快速流动带来了离农现象,潜伏着这些离农者还不是农会会员的问题。 在台湾,这些离农者是农会的会员,而且是有力的成员。 因为他们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在农会的权力更大,掌握了农会,调动了物资,引起了农村新的两极分化。 这种两极分化不象征土地占有,而是资本主义化、工商主义化。 台湾农会性格变化的原因就在这里,不是组织结构的问题。 关于农会的组织结构,日韩台三地大同小异。 杨团、苑鹏等人首先对农会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反思,但这显然不够。 [5]相比之下,吴音宁这本书描述了农会新掌权者是如何生产的,这些成员是如何在法则中受益的,从而引起了新的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会的个别地域差异。 例如97年的反水库运动,触及了当地农会的反省。 另外,虽然提到了台东的农会,但那几乎没有好处。 这是因为对农业快速发展接受良好的政策反而容易。

问:台湾农会的经验如何被大陆借鉴?

答:杨团提到的台湾农会的好处不是在台湾社会的好处,而是认为其组织结构值得在大陆学习。 但台湾农会在其本土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杨团和苑鹏的文案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总体上希望在中国大陆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一体化的农业组织和框架,让国家在背后做后盾,经营不局限于农业,快速发展多样性。 他们的区别是考虑这个过程需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这些文案最终希望台湾农会的经验能为大陆农业未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更值得一提的两点是:1)东亚地区都是以小农为主体,农业集团化、快递运输集中化是促进还是滞后于农村农民的快速发展。 学习台湾的农业组织不一定会带来促进和阻碍的结果。 这需要看具体的例子。 另外,无论从生态上还是经济上来说,农业的集体化都需要仔细研究,比如合作社对环境管理的能力和权限在哪里等。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2 )关于垄断这个词,例如国家垄断。 垄断以商业竞争为前提,有必要确认没有竞争就没有垄断。 吴音宁对农村农民有很多爱,希望台湾农业不要成为外交谈判的牺牲品。 虽然不想台湾农业被工商业的逻辑所拖累,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整个逻辑的操作,她的批判力度还不够。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大陆想参考日韩台的农会,就是大陆农民撒沙,他们没有组织。 组织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对抗市场。 小农在市场上没有特点,所以一旦组织起来,他们就有特点。 但是台湾农会的这个组织功能不能提出农业未来快速发展的方向。 台湾农会一直存在,但农民越来越少,农业越来越少。 因为这只是以组织结构为参考,从技术上讲,不从农村、农民讲。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另外,《江湖在哪里》一书的大部分矛头依然指向政府,似乎对资本和市场的讨论不够。 因为,这关系到如何看待农业资本和政府权力的问题。 台湾没有农业资本吗? 什么样的资本是农业资本? 与此相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是只能成为商品,还是只能通过市场满足社会的诉求,从这个问题切入。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转移到20世纪,曾经是防止六分之一人口把粮食商品化的尝试,那就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 一遇到这个问题,就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的三面红旗、大跃进等各种社会运动。 吴音宁的看法可能偏向于大陆农村集团化的失败。 这也是台湾的普遍看法。 但是,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是不是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呢?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另外,二战后,在急速工业化的背景下,台湾没有依靠市场资本推进资本主义化,而是由政府主导。 政府以计划经济的形式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 因此,因为在得失的问题上,农民们容易对政府怀恨在心。 而且,由于台湾没有像样的农业资本,政府在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政府有一个阶层钥匙,就是把整个社会带到资本主义。 即使政府看起来想作为中间人隔离资本,但实际上是在走向资本主义。 不同的只是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是受了一点苦还是受了一点轻。 台湾农产品收购和运输至台湾农会是在政府监管下运行的,不是我们通常认识的民营资本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组织在法律意义上是非营利的。 但实际上,官僚干部可以上其手垄断外贸信息,压低价格,建立自己的小金库。

“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评论

[1]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台北:文笙书局,1988,页278。

[2]刘家燊曹绍徽章,〈中国公粮大米出口工作回顾〉,《农政与农情》,民国91年9月,coa.gov.tw/ws.php? id=4222&; 打印= y。

[3]吴田泉,《台湾农业史》,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93,页21-22。

[4]吴田泉,《台湾农业史》,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93,页387。

[5]指杨团,〈借鉴台湾农会经验,建设大陆综合农协〉,《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页71-82; 杨团、孙炳耀、《公法社团:中国三农改革顶级设计路径基于韩国农协的考察》、《探索与争鸣》,年第9期,页38-43; 苑鹏,《日本综合农协快速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农村合作社道路的借鉴》,《农村经济》,年第5期,页118-122。

本文:《“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下的台湾农业和农村”

免责声明:凤凰湟盘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