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湟盘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风暴分类目录网的编辑 人员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31
  • 快审网站:10
  • 待审网站:0
  • 文章:2586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发布日期:2021-06-15 16:12:01 浏览: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

农民的主题曾经说明了中国的现代历史

农民主题素材,从五四时代开始,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基本主题之一。 它与另一个主题,知识分子的主题,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两个基本方面。 这两个主题由现代文学创始人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等确立并延续。 这不是偶然的。 因为现代文学中农民的主题和知识分子的主题互补地解释了中国现代史的总主题——现代中国革命。 正是这两个社会集团、知识分子和农民阶级相互结合的产物。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1949年建立的现代中国并不是通常的学习西方理论舌头者的所谓民族国家。 因为,这个新中国并不是以民族来规定自身,通常的所谓民族( nation )并不是这个新国家的基础。 甚至国民党1928年以后建立的那个民国,严格来说也不是民族国家,只是党国( party-state )。 因为这个民国并不以本民族的大多数民众为立国基础,只维持着官僚政党、军警宪特等组成的上层结构,本民族的大多数实际上被排斥在这个结构之外。 因此,与nation-state不同,也与party-state不同,新中国是真正新型的人民国家( people-state ),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这个中华民国家的大多数,正是中国的农民阶级。 现代中国的构建,也是广大农民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的过程。 农民阶级从麻木不仁到觉醒成长,最终成为中国社会革命主人公的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到30年代的农村主题小说,再到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主题素材更是呈现大观,出现了以《创业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作品。 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主题作品总体上以人物、情节、场面的细致描绘,阐释中国和中国农村的本质,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试图相当自觉地参与现代中国的形成。 这是再现中国农村的现代文艺以前传下来的。 从美学领域的分类来看,这从以前流传下来,历经20年代~30年代的悲剧形态,到50年代~70年代呈现出崇高的形态。 虽然有时也包括喜剧的要素,但新中国成立后喜剧也不构成以前流传下来的主流。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据说这在文革后发生了转变,如新时期着名的农村主题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奕生系列等。 这些小说放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使用的革命叙述框架,转向启蒙主义和现代化叙述框架,从美学类型上的崇高类型回归到悲剧类型。 尽管如此,它们仍然以人物、情节、场景的细致描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探索中国和中国农村的本质。 笔者指出,各个时代为那个时代的主流人群共享的公共文案80年代是中短篇小说,90年代以后是电视剧。 这两种公共副本的年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 80年代末播出的电视剧《围栏• 女与狗》( 1989 )是后续的《黑痣• 女与井》( 1991 )、《古船• 女人与网络》( 1993 )被称为农村三部曲,论者认为它与新时期的农村主题小说一样展开叙述,深刻地展示了新时期文明与愚昧的历史冲突。 也就是说,用与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的二元对立来解释中国和中国农村的现实。 这样的启蒙主义叙述框架当然有根本的缺陷,实际上在认识中国和中国农村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倒退了。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农村主题素材的喜剧化是一个社会症候

再现了中国农村过去的传入,新世纪初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近年来,以农村为主题的电视剧《刘老根》《2002》《欢乐农家》《2004》《圣水湖畔》《2005》《乡村爱情》《2006》《文化站长》《2007》《清凌凌凌》 特别是近年来播出的农村主题题材电视剧,几乎无一例外都采取了被称为喜剧或轻喜剧的形式,与城市、军旅、宫廷等主题题材的风格格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新世纪初,农村主题题材电视剧为什么使用喜剧、轻喜剧的形式? 这是正文解体的重点。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绕一点,首先对这个时期的中国农村给予两个基本的注意。

第一,为了规划经济期,长期以农业积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剩余,必须从体制上维持城乡二元结构。 70年代中国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后,即使进入改革开放期,这个城乡二元结构仍在继续。 截至2009年底,全国总人口133474万人,农村户籍人口88617万人,占总人口的66.4%,这一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0.6%。 也就是说,占总人口66.4%的农村居民只能在占全国经济总量10.6%的农业行业讨论生活。 这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例如,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2002年为3.33:1,2003年为3.33:1,2007年为3.33:1,2009年为3.33:1,2009年为3.33:3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约1亿5000万农民脱离第一产业,涌入城市,为第二、三产业寻求活路。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第二,到家承包生产,以家族为单位经营农业和副业,实际上让农民回归西汉晁错所谓五口之家的小农经济模式。 这样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面对天灾和市场波动的打击,很容易陷入破产和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仍被超额提取,如1978~2001年,农业各税和乡镇公司税年增长率为同期政府用于各项农业支出的两倍,即1997年起,乡镇公司进入滑坡,接着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从集体所有制转为私营 而且,国有企业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职工大规模下岗,二三产业雇佣量减少,致使大批农民工返乡,另外,1996年粮食生产过剩,农业生产价格连续大幅上涨,成为谷物安伤农。 90年代后半期,由于这些因素的重叠,农村陷入了贫困。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末,三农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1999年12月,温铁军发表了《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2000年3月,李昌平致信朱基总理,用三个词概括三农问题。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同年9月,曹锦清出版了《黄河畔的中国》,详细叙述了河南开封地区在农村的考察。 此后,三农问题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界和政策研究界的显学。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近年来热播的许多农村主题电视剧几乎都是同一时期制作的。 《刘老根》是其中的第一部作品,于2002年首次播出。 正好在这一年,湖北省监利县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出版了《向总理说实话》一书。 这里摘录几个段落。

入春以后,我们这里的农民都跑了。 连续二十多天,东风大卡车(坐不上客车)日夜满载农民工向四面八方的城市奔去。 我们乡有40000人,其中劳力18000人。 目前有25000人外出,其中劳动力15000多人。

农民无论种地还是不种地都要支付人头费、房基费、自留地费,失去劳动力的80岁老爷爷老奶奶和刚出生的婴儿也和同事一样付出了数百元的人头负担。 种田是赤字,地里没有人,所以负担只能加在头上,有些村子的负担在500元/人以上。 我经常遇到老人牵着我的手哭得死去活来,孩子跪在我面前上学的悲伤场面。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我每次回县里开会,驻外人员的精神和以下报告的情况都和农村的现实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 1999年,全县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0元,但报告的数据增加了200元。 1999年,全县农民报告的负担比去年减少了4000多万元,但实际上是2亿元的增加负担。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这是同一时期从另一个视角明确的中国农村。 即使在2003年以后,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例如,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业税减免的效果被农业资金价格上涨抵消,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等。 应该说,面对凋零、贫困、荒芜的中国农村,什么样的喜剧化的农村主题电视剧是相当不现实的。 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包含着另一种价值。 事实上,对照社会科学界、政策研究界揭示的三农现实,喜剧化的农村主题素材剧,构成了相反而重要的社会征候,成为理解现代社会结构及其核心的重要切入点。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城乡差距产生了喜剧的对象和主体

以《刘老根》等农村为主题的电视剧所描绘的中国农村,往往在父母中是短暂的、无聊的事情,即使遇到必须要做的矛盾和难题,也出乎意料地容易解决。 这样的电视剧,最大的卖点,看点,就是搞笑。 农民的愚蠢,可笑,农民简单直率,可笑的农民狡猾的计算,更可笑。 出现在这里的是一个精彩的没有意义和乐趣的喜剧世界。 农村主题素材在经历悲剧和崇高之后,终于呈现出喜剧的形态。 五、六十年代撰写创业史的梁生宝,在改变面貌、再次露面时,成为了新世纪的赵本山。 三农困境中的农民,成为喜剧捕捉的对象。 产生这种荒谬现象的社会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喜剧的本质。 众所周知,对古希腊哲人来说,悲剧和喜剧都是模仿人类,不同的是喜剧模仿了不如常人的人物。 差并不是一般所说的坏,而是丑陋的形状。 也就是说,喜剧的对象是对他人无害,丑到令人痛心的程度,或者是好的讹人。 古希腊罗马时代,悲剧和喜剧边界的划分是阶级划分的,悲剧的主角是帝王将相,下层人物只是可笑的喜剧对象。 也就是说,悲剧和喜剧作为美学类型不仅是两种风格的形式,归根结底,其背后的基础是与社会阶级的分界对立。 另外,悲剧和喜剧的对象和观看者一样,都与相应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的对象有关。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所以,要理解喜剧,就不能只注意喜剧的对象,而必须改变方向,从喜剧的对象开始,追溯看的主体及其眼球。 如前所述,电视剧是我们时代的公共文案,共享这个公共文案的是城市主流人群,也就是所谓白领中产阶级。 这个城市的主流人群作为城乡差距的受益者,面对差距的扩大,面对衰退中的农村,这个观察主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越来越优越,主观眼球也越来越自信。 相反,由于城乡差距而受害的农民群体越来越无力和渺小,其形象萎靡、举止恶劣、语言错误。 主体和对象的强烈反差为喜剧的诞生准备了社会心理的前提。 另一方面,同一个城市的主流民众,辗转于职场、商场、官场,奔波于金钱、地位、官职、美色等而忙碌,焦虑、紧张、挣扎、无奈,情况近乎悲剧。 近年来,真实反映这一主流人群生活的电视剧有《中国式离婚》、《蜗居》等,其风格形式与农村主题素材十分契合。 由于当今时代白领的紧张不安已经接近极限,就连惊险的间谍战主题素材“潜伏”也被解读为办公室哲学和职场攻略。 这个群体需要释放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因此,他们需要面对喜剧化的场景,突然放松下来,获得欣悦的无重力感。 这个喜剧场景一定属于社会底层,所以一定包括中国的农村或者农村。 90年代以来,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潘长江等底层形象搞笑明星走红,绝非偶然,毕竟他们是现代社会变迁的产物。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形象日益崇高,但60年代以后,随着革命意识形态的泡沫化,高大全转向伪大空宣告结束。 这几年,喜剧化的农民形象,确实构成了相反的一极。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仔细注意,什么样喜剧化的农民主人公,在微微一笑的时候,有时会呈现出一瞬间的苦涩和苍凉,我们可以在那一刻五味杂,洞彻彻底底地度过一生。 就在这一刻,喜剧的进程停止了,技艺精湛的小丑就是这样,揭示真相,表达抗议,宣扬真理。

“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回到正文开头的话。 由于占总人口的66.4%,应该说农民至今仍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主题之一。 庞大的农村过剩人口有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消除城乡差距,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课题,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调整。 这是整个社会参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主流人群必须更新自己的角度和态度,参与上述结构调整。 这个过程一定要完成,一定要完成。 因此,从历史上看,农村主题素材的喜剧化只是被抛弃的暂时现象。

本文:《“祝东力:农民是怎么被喜剧化的?”

免责声明:凤凰湟盘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